笔趣阁 - 耽美小说 - [明朝]科学发展观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65

分卷阅读65

    最近这小日子过得是越发滋润了啊。

    杨慎之流自然早就明白这海禁之事利大于弊,在简要论述之后就开始帮忙设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。

    而兵部尚书和左右都御史在被自己好好教训了一通之后,连夜翻了无数的卷宗,从军事的角度总结了近百年的情况。

    这开放海禁的时候,东南一带的流寇祸乱还真就比如今的情况要好。

    而且好很多。

    通过、等书的记载,在最早的洪武时期,也就是朱元璋老祖宗执政的那段时间里,海盗侵犯沿线有大概二十一次,倭寇进犯的记录为三十六次,加起来就是五十七此。

    而到了永乐年间,随着海军力量的全面崛起,海盗的记录为十三次,倭寇二十六次,合计三十九次。

    在永乐大帝驾崩之后,到了宣德年间,海盗和倭寇各进犯三次,合计六次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间段里,随着船队的维护和对沿海管理的加强,流寇海盗的猖獗都被碾压式扫平,再无人敢犯我中华海域。

    可到了前朝和如今,这海患如野火般再起,又成了极为头疼的一桩破事。

    虞璁看了数据半天,觉得哪儿不太对。

    他当时看明史的时候,只对朱元璋朱棣、嘉靖万历那两段感兴趣,毕竟是猛人神人层出不穷的光辉岁月,哪怕拍成电视剧都好看的很。

    可对嘉靖以前的两朝,他只是略读了几段通史,没怎么关心过具体的事情。

    可是前朝明显发生了什么,让大明朝的海军力量明显江河日下。

    这事儿也不能老麻烦自家阿彷,皇帝想了想,又吩咐鹤奴把徐大人给找来。

    封建社会就是好啊,加班费都不用给。

    似乎从他跟徐阶认识开始,两个人交流公务都不管早晚,半夜有事都敢来敲门。

    比起杨慎,徐阶更深谙为官之道,在官场里短短几年就看得清大事态。

    比起杨一清,徐阶又多了几分忠奸难辨的圆滑和制衡,也正因如此,虞璁才某些中恶难辨的问题上,才更放心找他。

    ——毕竟开放海禁这件事,在目前的舆论看来,简直比拆了孔庙当窑子还离经叛道。

    在等待徐大人的这段时间里,皇上把兵部的折子看完,又意外的发现了第三摞。

    第一摞被鹤奴分为歌功颂德,鼓吹皇上如何英明神武的。

    第二摞被判为有理有据的分析,干货满满又颇有创新的。

    这第三摞……居然是几个老臣的辞职信。

    虞璁哭笑不得的翻了翻折子,内容还差不多都是那个论调。

    要么说身体越来越差,要么说自知愚钝难迎圣意,全是要告老还乡的。

    很明显啊,有几个老家伙发脾气发不过他,讲道理又讲不出道理,索性掀桌子不干了。

    不干了正好,眼瞅着新科举改革,未来要涌入的新鲜血液会越来越多,巴不得再多走几个。

    皇上抿了口奶茶,笑眯眯的批了个准。

    徐阶居然没回府,还呆在衙门里看书呢。

    一听虞大人过来找他,他披了袍子就跟着上了玉辇。

    “徐大人这么晚了,怎么还没回家呢?”鹤奴跟他处的熟了,忍不住关心道:“当心着凉啊。”

    “我是感觉,皇上最近肯定会找我,这几日都留宿在衙门里。”徐阶想了想道:“毕竟这开海禁之事,确实同前朝的论断截然相反,那些老臣必然是不会同意的。”

    哪怕好话说尽,把事实和证据全部都摆在眼前,某些守旧派的也会临时性耳聋眼瞎,油盐不进。

    他甚至隐隐担心,陆大人会不会又跟几年前一样,再把那些棍棒全拎出来。

    虞璁这头一盏茶还没抿完,徐阶就到了乾清殿里。

    皇上如此聪明的人,当然意识到他就在衙门里呆着,不然不可能来宫里如此之快。

    “朕问你,”他开口道:“弘治年间有关海运的资料,怎么会如此之少?”

    弘治皇帝是朱厚照的爹,也是明朝里难得的明君。

    作为大航海时代和海禁时代的中间点,这一段历史里有关航海的资料,几乎是一片空白。

    就连杨慎为自己收集的一摞书籍里,也全然没有这一段的任何记载。

    徐阶愣了下,他原以为皇上对这段历史一清二楚,才会在会议上怒斥群臣,以正视听。

    可能是皇上原本世子出身,远居湖北,所以不太清楚这一段?

    “回禀皇上,”他行了个礼道:“若单论航海之说,宫里原有郑和出海的完整档案,无论是舰队制备,还是往来财获,都全面齐整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不早说?杨大人没告诉朕这个!”虞璁猛地坐了起来,急切的提高声音道:“去给朕取来!现在就去!”

    “陛下,”徐阶深深行礼道:“这些档案在成化年间,已经全部被焚毁了。”

    -3-

    焚毁了?!

    虞璁整个人像被迎面泼了盆凉水,心都凉了。

    这又不是什么宫闱丑闻,祖宗啊你们烧了这些书干什么!

    “陛下,海贸之事确实对国家、对东南,都福泽深厚。”徐阶心知皇上是真不清楚这一截,只缓缓起身道:“但是对于朝中老臣而言,这都是诛心之论啊。”

    徐阶讲的不紧不慢,虞璁瘫在龙椅上听了一会,算是明白了自己漏掉了什么。

    自己这辈子的爹兴献王曾经说过,

    这楚地之中,有三大才杰——刘大夏,李东阳,杨一清。

    刘大夏作为三朝老臣,虽然没机会活到嘉靖朝,但在过去两朝里都拼命发光发热,热到最后把有关郑和所有的资料都通通给烧了。

    他算是旧时代里,当之无愧的忠义之臣。

    当年他当右都副御史的时候,就主力大治黄河,修筑堤坝,严查贪污之乱,肃清朝廷上下,陪老皇帝朱佑樘开创了弘治中兴,重新给大明朝一长段喘息和痊愈的时间。

    也正是他,在弘治年间成为反对海禁的领头羊,不光带动一堆大臣上奏停运,关掉了许多的港口和船厂,还一把火烧掉了在现在而言堪称宝物的旧档案!

    “刘大人当时称,‘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,军民死且万计。纵得奇宝而回,于国家何益!’”徐阶话说了一半,见皇上脸都黑了,还是硬着头皮把话说完:“‘此特一敝政,大臣所当切谏者也。旧案虽存,亦当毁之以拔其根。’”

    虞璁沉默了半天,这时候连杀人心情都有。

    这刘大夏脑子里全是出海的消耗和死伤,怎么就不看看沿海一带被灭了多少海盗,抢了人家小日本的多少船只,赚回来了多少钱!

    这群死脑筋!

    由于弘治年代与现在离得太近,现在宫廷里的许多老臣,都还在坚定不移的跟着旧观念走。

    这不是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