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- 言情小说 - 穿到民国好好学习在线阅读 - 第 233 章 婚礼之后闲杂事

第 233 章 婚礼之后闲杂事

    正经仪式流程都走完,到了吃吃喝喝的阶段,两下里亲戚友好交谈,谢家人极口称赞珍卿,睢县亲友也真心附和,顺便讲讲新娘子的闲谈逸事。

    三表叔跟陆三哥大舅讲,珍卿一小是个心善的,小小年纪就愿意替人着想,说她看穷人家孩子烤火烧伤,就千方百计给人家送衣裳送伤药。

    玉琮他娘也热情补充,说珍姑姑一小有礼数,常日的人情来往上,她祖父有想不到的,她一个小人家都能想到,做事说话叫人心里真熨帖。

    玉琮他爹作为杜氏族长预备役,觉得该有撑起场面的能力,他也一改稳重的作风,讲起珍卿小时候的趣事,说珍卿确实心眼好,那时候在族学上课,天天早上省出半个馍馍,给杜家庄南村的一个老乞丐吃的。大家又是一轮交口称赞,顺便夸赞杜氏的家风。

    珍卿听人夸她这件事,顿时囧囧有神,心虚不已。她给南村老乞丐送黄馍馍,初衷可不是好心,是蠢笨的罗老妈太蠢笨,要做白面馒头碱放太多,给做成了硬邦邦的黄馍馍。

    她实在懒得吃那玩意儿,顺手就往玉带桥底下扔,被那个老乞丐捡着,吃的时候还把牙崩掉,搞得她心虚不已。有时候得着好吃的真给老乞丐匀半个。

    主人家今天邀请来的,都是通情达理的近亲属,谁也不会那么不着调,讲话做事专门塌别人的架子。所以一直是其乐融融,人人都觉得大欢喜。

    谢董事长觉得这一天,是从十六岁第一次结婚起,其后数十年光阴中最欢欣雀跃的一天。

    这桩婚事真叫她满意,她小儿子的终身幸福,已经可以确定,作为继女的小女儿,也不用再替她担别的心。

    女儿祖怡的继子已经大了,做继母必然需要更多的包容心,她相信祖怡会做得很好。可是祖怡的这桩婚事,还是叫人稍感缺憾。

    惜音若能改好,婚事还能有一些希望。至于大儿子,谢董事长决定不再想下去,虽然有时还是忍不住会想。

    祖兴一直讲她偏爱二女三子,她原来没想过要偏心,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发生了,证明她原本应该偏心一些。

    谢董事长心情很不错,这时她远房表侄翟俊过来,说道:“姑妈,小侄不久要离开海宁,开赴前线为国效力。”

    谢董事长面现讶异,看他有些失意的柿饼子脸,难不成是为了惜音吗?

    她拉着翟俊的手忧心地说:“上前线那要死人的,俊俊,不管你是为什么,该替你父母想一想。”

    翟俊丑脸沉着地点点头说:“姑妈,我家里还有两个弟弟,传宗接代、侍奉高堂,有他们在我不担心。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,我们将奉领袖的命令,继续北伐恃武割据的军阀,助领袖完成统一大业。”

    谢董事长无言地点头,只好叮嘱他在战场上务必小心。

    这天订婚礼结束之后,睢县的亲戚们还回楚州路住。

    珍卿给基青会女工夜校画的字角,不知怎么传到出版界的人那。

    惊华书局的古先生,还有《宁报》的肖先生,争先恐后地要出版这个字角册子。

    珍卿给扫盲女工画的字角,分别集成三本册子,一共集合基础扫盲的四百字,可以给初级、中级、高级三个扫盲班分别用。

    连她们做《新女性报》,也要尽量用这常用的四百字,免得识字不足又想读报的没法读。但要说这四百个字角,出版意义有多大,珍卿自己没什么概念。毕竟这种幼教用品,市面上产品很不少,有的家长自己也能画。

    古先生和肖先生解释,说杜小姐书法已是上上佳,而她在字角背后作的画亦极好。这些画是帮助记忆前面汉字的,一般通过联想来记忆,但图画的好坏与记忆效果有关,还能影响人的审美趣味。

    珍卿画的字角,无意间结合记忆功能和审美效果,他们调查总结后,看过的读者都非常喜欢。时下全国的文盲率这么高。这种高品质的扫盲识字用品,投放市场会很受欢迎。

    珍卿正招待睢县来的亲戚,既然出版字角有益无害,她还是叫她的专属律师傅先生,来帮着先谈一谈。

    李师父叫珍卿来房间,交代把字角带来给他看,特别注意看珍卿的书法,轻描淡写地指点她:“你笔力弱了,如今每日练几个时辰?”

    珍卿讪讪地低眉敛目,想说她在高□□课多,业余写写画画的事情也多。不过想一想,在李师父面前,犯不着找这么多借口,她就低眉顺眼地讲实话:

    “一个礼拜练习两三次,上学时练半个时辰,周末练习的话,会练一个时辰。”

    李师父并没有动气,点点头说:“我老了,你大了,长年累月不在一处,鞭长莫及啊。不过你记下师父的话,学艺不易,别把手段丢下就行。”

    珍卿猛地点头,扶着李师父,到痰盂那吐了一口痰。

    李师娘端着药进来,笑眯眯地问师徒俩:“谈得如何?”

    李师父一派端凝不吭声,珍卿笑眯眯地说谈得很好。

    珍卿看师娘的腿有点用不上力似的,这两天她早注意到了。只是订婚礼举行在即,抽不开空关注这个。

    珍卿握着师娘的手说:“师娘,您跟师父年庚日高,怕身体里有些病上来。我想带二老去做身体检查,看哪里有个病灶,咱们也好对症下药不是?”

    李师娘愣怔一下,连忙去看她老伴,李师父精神头一般,说话倒是干脆,直截了当地两个字:“不去。”

    李师娘也笑着说:“珍珍,晓得你有孝心,前年你娟娟姐才带我们瞧过,除你师父的肾病,其他也没什么,人老了谁不是这样。”

    珍卿扶着师娘坐下,蹲下来摸她那条使不上力的腿,红着眼眶说道:

    “师娘,师父,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。珍卿从前无父无母之时,在二老膝下备受宠爱呵护,长思无以报答,我只盼二老长命百岁,往后再多疼疼我,二老连我这一点孝心,也不愿意成全吗?”

    李师娘瞬间落下泪来,抱着珍卿的头说:“好孩子,好孩子!打你师父收你的时候,师娘就晓得你是好孩子,多少时候,我跟你师父觉着,你比娟娟姐都贴心濡肺……”

    李师父也清清嗓子,拄着拐杖站起来:“你去画西洋画,我瞅瞅有什么名堂。”

    第二天,珍卿拿出全部的孝心,带二老到众仁医院,由吴二姐安排人带他们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。

    珍卿一直全程陪同,每逢到一个地方,听着医护解说要做什么检查,珍卿柔声细语地解详细解释。不同项的检查若允许人陪伴,她一定紧紧握住师娘的手,温声细语地安慰她别害怕。

    检查结果出来以后,两人身上确实不少毛病。

    李师父患肾病多年,就是容易引发各种感染,他这两年尽力保养,还是被炎症折磨着躯体。

    李师娘有两处问题:她这几年发胖,平常活动量又不大,所以血压有些高,有时候会头晕;还有就是久坐久卧,影响她的腰椎和坐骨神经。她右腿疼痛乏力,并不是珍卿猜想的风湿,而是运动少的原因引来的。

    回去的时候,拿了不少外用内敷的药。

    李师娘高兴得像小孩。以珍卿的猜想,并不纯粹是因为有人带着瞧病治病,而是被人真诚关心后,心里就是这么熨帖,就是叫人这么幸福快乐。

    就像当初到磨坊店拜师,她从师父师娘的身上,也感到这种真心的关心和爱护。

    珍卿由李师娘,想到杨家湾的姑奶奶。如果她老人家能来,必定也是一样的待遇。

    想她姑奶奶这一辈子,先是被瘟疫害成孤儿,嫁到杨家生育六个儿女,她为丈夫儿女,甚至为不着调的老表弟,任劳任怨地操劳一生,临到晚年,还有丧媳丧孙的悲恸。她就是凭着一股狠气撑持着。

    一位长辈给予你的恩情,若以时日久远为由忘记,也许不会受到什么惩罚,那么你之后的漫长人生里,若遇到忘恩负义之辈,感叹人心如此凉薄时,得不到同情是活该的,越活越孤独也是活该的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珍卿再一次给姑奶奶写信,请她春深日暖的时候,务必来海宁瞧一瞧病,她请人专门接她老人家。

    珍卿带师父师娘检查看病,按规程付好了费用的。但心思太细的吴二姐,竟然把钱如数给她退回,还说算她孝敬大名鼎鼎的李先生的,还谢李师娘把她教养得好。

    两姊妹在电话里磨缠半天,珍卿说她的亲戚故旧多着呢,个个都叫二姐垫钱,准能把她医院垫破产喽。二姐在电话那头哈哈笑,直言她们姊妹若还争这些铜臭,那未必是太可悲了。她跟珍卿说不妨回报些雅致的,有空给她画一幅画她就高兴。

    珍卿无奈地跟二姐说,她在黟山写生的那些画,慕先生叫她放大做成油画,说不好猴年马月才能画完,现在可没功夫画别的。吴二姐乐呵呵说不着急。

    说起来吴二姐也真忙,既要跑外面的事,还要管理医院和产护学校。谢董事长就跟她提议,医院和学校早已进入正轨,不需要她时时处处盯着,还是找些本色当行的叫他们做副院长、副校长,而吴二姐做个挂名一把手也行,实际还管事也行,总之不能大包大揽,把精力都放在细务上。

    订婚礼后两天珍卿正式开学,三表叔两口子和玉琮他爹娘,带着大包小包坐火车北归。李师父、李师娘暂时不走。

    珍卿把李师父引荐给慕江南先生,没想到一个山泽遗老,一个画坛巨匠,竟然意外地投契。

    他们二位国学造诣都极好,这方面已经很有的聊。而李师父在书法画道上也有根基有见地,谈起传统国画的流派,一讲能讲大半天,慕先生也听得几认真,两个人连饭都会忘记吃的。

    应天娟娟姐的丈夫韩先生,派来接师父、师娘的专员,等了快有五天功夫,李师父说不去娟娟姐家,他说要在海宁治病疗养,疗养完就直接回禹州,懒得去那龙气十足的新都应天。

    李师父在前清做了十几年官,他有一些心思习性,着实不足为外人道。老实头儿的春天的穿到民国好好学习